考古有什么现实意义?

2023-03-19 10:00:48
'复活节岛石像之谜,告诉你考古对人类存亡的意义。 国内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当复活节岛的秘密被全部揭开后,真相是如此惊人并令人心悸。 复活节岛又名拉帕努伊岛,1722 年,荷兰海军上将雅各布·罗赫芬在 4 月 5 日复活节那天首次发现该岛,因此将其命名为复活节岛。 注意这个时间,这时大航海时代都已经结束快半个世纪了,复活节岛才刚刚被发现。 (关于复活节岛被谁先发现一事,英国人有点不同意见。英国人认为是'

复活节岛石像之谜,告诉你考古对人类存亡的意义。

国内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当复活节岛的秘密被全部揭开后,真相是如此惊人并令人心悸。

复活节岛又名拉帕努伊岛,1722 年,荷兰海军上将雅各布·罗赫芬在 4 月 5 日复活节那天首次发现该岛,因此将其命名为复活节岛。

注意这个时间,这时大航海时代都已经结束快半个世纪了,复活节岛才刚刚被发现。

(关于复活节岛被谁先发现一事,英国人有点不同意见。英国人认为是英国航海家爱德华·戴维斯首先发现该岛,但这只是英国人单方面的说法,并非主流,此处特别说明一下。)

怪异的复活节岛

复活节岛之所以这么晚才被找到,是有原因的。

因为这座岛实在是太远了。

如下图所示,该岛位于南太平洋东部的中心地带。

图上红点为复活节岛具体位置,黄色箭头所指是其距离各大洲距离

往东 3600 公里到智利,距离北边的美国大约有 5000 公里,往南 4500 公里是南极,距离它最近的有人居住的皮特凯恩群岛都有 2000 公里之遥。由于离人类文明的视线太过遥远,加之被茫茫大海阻隔,亘古以来,复活节岛就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

就这种情况,荷兰人居然也能在茫茫大海中发现它,委实是撞了大运。

据罗赫芬的航海日记记载,他发现此岛时,因见此岛距离文明社会太过遥远,本以为是个荒岛。

直到他登岛后,才发现岛上有人居住,数量约有两三千人。

对此罗赫芬非常惊讶,身为航海家,罗赫芬本人所拥有的学识绝非一般人可比,但他愣是想不明白,岛上这些人到底是从哪来的。

不仅如此,罗赫芬还在岛上发现了数百尊形态各异的神秘巨石像,每一尊都高达数米到数十米,重数十吨,但他看到的岛上土著居民却明明处于石器时代——石器时代的人也能造出这等巨物?罗赫芬感到非常不解。

复活节岛巨石像

这个疑问自罗赫芬开始,困扰了整个人类社会足足三个世纪,没人知道这一切该如何解释,一个连树都没几棵的南太平洋荒岛,为什么会出现一个石器时代的文明?还有那些怪异的巨石像,究竟是谁建造的呢?

复活节岛的怪异,很快就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注意,但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和信息上的不足,此前的几百年间科学家们一直未能找到最终的答案,直到进入 21 世纪,人类科技有了质的飞跃后,加上各国考古学家在岛上不断有所发现,这才一点点地揭开了岛上秘密背后的惊人真相。

在探索的早期阶段,科学家们最感兴趣的就是岛上那些神秘巨石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巨石像都是考古学家们的重点研究对象,学者们试图从巨石像入手,去理解岛上那个谜一般的「复活节岛文明」。

而这些巨石像本身,确实也存在有许多奇异之处。

我们记忆中的复活节岛巨石像

我们记忆中的复活节岛巨石像一般是上图这种情况,宽阔的草地上露出一个个硕大无比的头颅和肩部,每一尊脸型都很长,脸上鼻梁高挺、眼窝深陷,有些头上还戴着一顶奇特的帽子,石像整体透着莫可名状的诡异和神秘。

实际上我们一直都错了,它真正的样子是下面这张图上的模样。

巨石像埋在地下的部分

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它露出地面的那一小部分,地下还隐藏着它的另一半,它不仅有露出地面的头和肩膀,还有藏在地下的双手和躯干,躯干一直延伸到膝部,并且背部还刻着令人难以理解的符号。

除此之外,考古学家们还发现,岛上所有巨石像都有一个奇怪的共同点——它们的脸部永远朝着大海的方向,无一例外。

这到底是些什么东西?究竟有什么用?

在本世纪之前,科学家对这些巨石像进行了大量研究,但遗憾的是,这些巨石像自身所携带的信息量实在太少,其本身并不足以揭开「复活节岛文明」背后的复杂真相。

巨石像地下部分背后的神秘符号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者开始把视线转向另一个方向——重点研究复活节岛上的土著居民,希望能从「复活节岛人」的身上取得突破口。

然而这项研究才刚刚开始,科学家们就遇到了一个巨大的且难以解释的问题——岛上那些原住民究竟是从哪来的?

复活节岛文明起源之谜

如前所述,复活节岛被发现时,岛上居民仍旧处于石器时代,科学家们完全无法理解,以这些人的生产力水平,他们究竟是怎样到达复活节岛的?

由于此事太不可思议,于是有学者在 19 世纪末提出了一种解释——原生种族起源论。

该说法的依据来自「达尔文进化论」,这些学者认为,太平洋各小岛上的土著部落并非外来,而是由岛上的猿人进化而来。

这些学者希望借此假设解释例如复活节岛、夏威夷群岛等各太平洋岛屿上原住民的来源或者说起源问题。

客观地讲,这个假设看起来似乎无懈可击,既科学又合理,完全符合进化论的理论体系,但这种说法有个巨大的致命弱点——人这种自然界中最高等级的生物,真的可以在那些巴掌大的岛屿上一步步地孕育出来吗?

据科学家们考察,很多太平洋上的岛屿上别说熊、老虎这种稍微高级点的生物,连兔子这种稍大点的动物都没有,但这上面偏偏住满了人,这些原住民总不可能是由老鼠直接进化来的吧。

由于「原生种族说」存在上述种种无法解释的缺陷,所以进入 20 世纪后,该学说很快就被推翻。

看到科学解释不了此事,教会欣喜若狂,开始大肆宣传太平洋岛屿上的原住民是由「上帝创造」的,并以此反证「上帝」的存在。

虽然教会跳出来给这场争论增加了一点戏剧性,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科学家们还是不知道复活节岛此类岛屿上的土著是从哪来的。

不过好在世界上还有一项叫「语言研究」的学科。20 世纪下半叶,语言学专家对复活节岛原住民的语言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复活节岛人的语言属于南岛语系中的一种。

南岛语系又称波利尼西亚语系,是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各岛屿原住民中的一种语言,因此使用这种语言的原住民又被称为「波利尼西亚人」。

在分子人类学兴起后,分子人类学专家又对复活节岛人进行了 DNA 检测。

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复活节岛人 DNA 表现出很明显的波利尼西亚人单倍群特征,如此复活节岛原住民的起源之谜终于大白于天下——复活节岛人属太平洋诸岛上波利尼西亚人的一个分支。

三角形内为波利尼西人在太平洋岛屿上的分布范围

复活节岛人身份之谜的破译,应该说使相关研究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这项成果仍旧无法解释,复活节岛人究竟是怎么跑到这个孤岛上来的?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谈一谈「波利尼西亚人」这个族群了。

如前所述,本世纪初,分子人类学专家曾对包括复活节岛在内的太平洋诸岛上的原住民进行了大规模的 DNA 检测,希望借最新的 DNA 检测结果揭开太平洋岛屿上原住民的起源之谜。

检测结果表明,各岛屿上原住民都显示出相同的基因单倍群,以无可辩驳的铁证证明了太平洋各岛屿上的原住民们实是系出同源。

如此一来,分布于太平洋各岛屿原住民的身份总算真相大白——他们全都属于同一种族。

20 世纪初太平洋岛屿土著部落中的美丽姑娘

科学家们将这个文明等级处于石器时代,但活动范围高达数千万平方公里的海洋族群命名为「波利尼西亚人」。

这个族群涵盖的人种范围极广,其中包括新西兰原住民毛利人、夏威夷人、复活节岛人共计 10 多个支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千年前的波利尼西亚人事实上建立了一个横跨太平洋的庞大岛屿文明,其文明影响力范围北至夏威夷群岛、西到新西兰、东至复活节岛,据现代学者测算,其「疆土」总面积超过 2500 万平方公里。

土著居民的身份之谜一揭开,基本上就可以确定那些原住民是横渡太平洋到达的岛上。

如此一来,问题又回到了起点,他们是怎么以石器时代的航海技术跨过茫茫大海到达各个岛屿的呢?

石器时代的他们是怎样横渡太平洋的?

据现代学者们考证,波利尼西亚人平常使用的航行工具是独木舟,为避免大家理解错误,我再精确描述一下:将一节树干中间掏空做成的独木舟!

如此问题来了,独木舟这种勉强称得上「船」的东西,也能跨越几百公里甚至几千公里从一个海岛到另一个海岛?食物、淡水怎么装?茫茫大海上的导航怎么办?更别说太平洋上风高浪急鲨鱼成群,独木舟横渡大洋根本就不合情理。

事实上波利尼西亚人的「独木舟」和我们想象中的独木舟有很大区别。

我们脑海中的独木舟是这个样子。

浙江出土的原始独木舟

很显然,这种独木舟是不可能在大海上航行的,随便一个浪头就能打翻,波利尼西亚人使用的其实是另一种「独木舟」。

波利尼西亚人的文明很原始,但他们长年与海洋打交道,制造的独木舟却非常先进,甚至可以说他们制造独木舟的技术已经到达了人类原始文明状态下可以达到的巅峰。

独木舟航行的最大问题是它的平衡性和抗风浪性太差,很容易侧翻或者被海浪打翻,针对此点,波利尼西亚人很早就发明了「舷外支架技术」,以增加独木舟的稳定性和抗风浪性。

波利尼西亚人的「舷外支架」独木舟

后来波利尼西亚人觉得只加个「舷外支架」不过瘾,毕竟远航时需要装上更多的食物和水,而支架没法增加独木舟的运载量,因此波利尼西亚人又发明了「双体独木舟」,船只运载量因此得到了大幅提高。

当然,仅仅「双体独木舟」还是不足以远渡重洋的,于是波利尼西亚人又发明了「加强版双体独木舟」。

他们特意选择高达 30-50 米的参天大树树干,用石制工具将中间掏空制成双体独木舟,并且在两舟之间加上一层厚甲板,甲板上还搭建一到数层的茅屋和木屋,安装上椰子纤维编织成的三角帆,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风帆独木舟就此出炉。

加强版双体独木舟

坦白讲,「加强版双体独木舟」这种牛叉船到底还算不算独木舟,我个人持保留意见。

有了「加强版双体独木舟」,波利尼西亚人从此不再畏惧大海,但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波利尼西亚人将独木舟科技发展到了石器时代的巅峰,但他们每一次远航依然是九死一生。

那么新的问题来了,既然远航如此危险,为何波利尼西亚人一定要不断出海探索新的岛屿呢?

他们为什么要冒着九死一生的风险不断寻找新岛屿?他们究竟在找什么?

长久以来,由于人们无法理解波利尼西亚人这种海上漂泊式的生活,因此产生了很多有关波利尼西亚人的传说。

椰子纤维编织的船帆

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传闻是说波利尼西亚人为「亚特兰蒂斯」后裔,他们不断在海上航行是为了寻找「失落的亚特兰蒂斯大陆」,也有传说讲波利尼西亚人是在寻找先祖留下的巨额宝藏,以上这些传闻都离不开两个词——神秘、财富。

传闻再有意思,也解决不了问题,要想真正解开波利尼西亚人永不停歇航海的秘密,就得更深入地了解他们创造的「岛屿文明」的某些特性。

,

当年明月曾经说过一句话:历史可以很好看!

在下深以为然。

若不是考古工作的开展,许多掩埋千年的「真相」和「珍宝」,就将被「时间」和「尘土」一点点吞没。

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石经山发现的两块古碑......

石经茶亭,荒山野碑

1981 年 3 月,北京的郊外早已是春意盎然、草长莺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在读研究生罗炤,像往常一样至北京市房山区云居寺旁边的石经山考察。

北京市房山区云居寺一角

石经山自古以来便为北方佛教圣地,山上建有 9 个藏经洞,内藏从隋朝至明朝所刻的石经板 4000 余个。

罗炤本人从事的是宗教学研究专业,因此常到此处实地调研。

当时的石经山尚未开发,还属荒山野岭之列。

此山的海拔并不算高,但人若要想一口气登上去还是有些疲累的。

过往云居寺为方便游客信众上山游览参拜,所以在石经山的半山腰处修建了一处歇脚亭,唤作「施茶亭」。

此处是供上山之人中途休憩饮水的一个地方,其名字中虽带有「茶亭」二字,但实际上是个自带小院的禅房式建筑。

整个事件的源头,就出在茶亭小院里两块已有 400 多年历史的明代石碑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经山半山腰上的施茶亭

1981 年 11 月 27 日上午,罗炤与云居寺文物保管所的职工梅傲雪同登石经山,走到施茶亭时二人感觉有些疲累,便坐下歇脚。

当时的施茶亭并非像现在一样已经修复,还只是个残破荒凉的废弃建筑。

院中荒草丛生,四周都是断瓦残壁。

整个院子里,唯有两块明代石碑,像往常一样座落在小院的角落里,无声倾诉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罗炤此前曾多次经过这条上山的小道,但他从未留意过这两块石碑。

那一天却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心血来潮,准备看看这碑上到底写了些什么。

这两块石碑的碑身早已残破不堪,碑面上也覆盖了一层厚厚的尘土。

至于碑文更是历经岁月的洗礼,早已变得模糊不清。

不过这些倒没难住罗炤,只见他拨开荒草,又细细抹去碑面上的浮土,接着便辨认起石碑上的碑文来。

罗炤其实就是这么随意一看,谁知碑上所记之事却似有巨大魔力一般,令他越看心跳越是加速。

待把整篇碑文读完后,罗炤已被震得目瞪口呆!

石经山施茶亭里的明代石碑

碑上究竟说了什么?

碑文所记之事倒也不复杂,就是讲了一起发生在 400 多年前的离奇事件。

达观真可大师,世称紫柏尊者,在中国历史上与憨山大师、莲池大师等高僧并称「明代四大神僧」。

碑文上讲,明万历二十年(1592 年),一天达观大师去到石经山上 9 个藏经洞之一的雷音洞,他看到佛像前的跪拜位上有一块青石板已经塌陷,便命弟子们将石板掀开,准备在石板下方垫些石头,将其垫平。

但就在弟子们将石板掀起后,下方竟然出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洞口。

达观走到洞口望里探头看去,只见洞里存放着一方精美绝伦的石函,达观大师当即命人将石函取出,细细观之。

达观大师发现的青石函

达观注意到石函的盖子上刻有几行字,上面赫然写着「大隋大业十二年……于此函内安置佛舍利三粒,愿主持永劫。」

达观见此描述,不由大吃一惊,紧接着激动不已。

要知佛祖舍利乃是佛门之中至高无上的圣物,历代以来留存于世的释迦牟尼舍利子少之又少,每一粒都堪称佛门至宝。

而此函内竟有 3 粒,简直不可思议。

接着在周围众僧的见证下,达观小心地打开了石函,石函内又有一金函,打开金函又见一小金瓶,内中果然藏有佛舍利 3 颗。

面对此重大发现,达观不敢怠慢,当即将此事上报了明朝政府。

当时的慈圣皇太后在听到消息后,很快就下旨命人将佛舍利迎入宫中供奉。

说起「慈圣皇太后」这个称号估计很多人都不太熟,没关系,我说一下她的另一个身份,各位就知道她是谁了。

慈圣皇太后本名姓李,乃是万历生母。

您猜得没错,她就是与明朝超级帅哥张居正流传了 400 多年绯闻的那位李太后。

李太后与张居正的八卦事咱们暂且不谈,只说她这个人。

李太后平生痴迷于佛教,自号「九莲菩萨」。

她一听说佛祖舍利出世,自是按捺不住,当即便要僧众将舍利送往宫中。

面对太后所请,达观等人自知皇命难违,于是将舍利子交给了太后派来的迎奉使陈儒。

话说这李太后倒也没有食言,2 个多月后,她便命人将舍利子给送了回来,达观等人非常高兴,当即把装有舍利的玉函重新安放回了雷音洞内。

寻找佛祖舍利

罗炤读完碑文,兴奋异常,这起事件正史上从未有过记载,算是一项新的历史发现,非常有研究价值。

不过,研究什么的那都是后话了,现在最紧要的只有一件事——得赶紧找到那 3 颗价值连城的佛祖舍利。

罗炤注意到,碑文上讲舍利最终又安放回了雷音洞,他立刻想到,现在那 3 颗舍利会不会仍保存在雷音洞里?

想到这里罗炤不由得有些担忧,万历那个时代距今已有 400 多年,这么长的时间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舍利子也不知道还在不在。

突然间得到这么重要的线索,罗炤二人可谓是心急如焚,两人当即以最快速度赶往山上的雷音洞,以验证碑文所言。

雷音洞是石经山上九个藏经洞中最著名的一个。

它原本是个天然石洞,隋朝大业年间,当时佛门的静琬大师率弟子将其开辟出来,将刻下的 100 多块石刻佛经镶嵌在洞内,距今已有 1400 余年的历史。

石经山雷音洞

罗炤等人赶到时,雷音洞还和往常一样,四周静寂无人。

两人也无二话,立刻便按碑文所述在地面石板上寻找起来。

过不多久,罗炤等人果然发现洞内中心区域的一处地方有些异样——四周地面都是青石板铺就,唯有该处地面上是一堆浮土覆盖。

罗炤看到这些浮土,先是大喜,然后又是心中一紧,看这浮土模样,很像是有人故意回填的,难道那佛家至宝已被人捷足先登?

想到这里,他顿时冒出一身冷汗,心脏都差点跳出了嗓子眼。

佛祖舍利,国之重宝,如果就此消失不见,那无疑是国家的重大损失。

尤其是那石碑已在山上立了 400 年之久,虽身处角落又有荒草掩盖,但万一有人先看过呢?

若是如此,那舍利还在的可能性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罗炤等人立即对这堆浮土进行了挖掘,在浮土被清理干净后,下面露出了一块石头。

罗炤又从洞外找来了一根棍子,想要将其撬起来,谁知无论他怎么使力,那石块就是纹丝不动。

这个情况却让罗炤等人不忧反喜,这表明石块在安放好后,之后一直无人动过。

若有人移动过石块,那它定然会是活动的。

如此看来那舍利子很可能还藏在这里。

事不宜迟,罗炤当即将此重大发现,通知了当时的房山县文物管理所。

文管所接到消息后,难以置信的同时也高度重视,次日一早便派出大批人手带着工具赶往雷音洞。

众人忙活到中午 12 点,终于将那石块吊起露出一条细缝,大家透过那条缝看到石块下方是一个地穴,内中果然端端正正地盛放着一方精美的汉白玉石函。

汉白玉石函

在场的所有人当时就沸腾了。

汉白玉石函的出现,表明佛门至宝舍利子很可能就藏在其中,如此重大发现令在场之人干劲十足。

很快就将那封洞石彻底起开,把汉白玉石函完整地取了出来。

国宝问世

汉白玉石函取出后,众人围着它,激动万分,然后将其小心翼翼地打开。

不出所料,里面还是一个由青石做成的石函,上面刻有「大隋大业十二年……」的字样。

很显然,这个青石函就是明代达观大师首次发现舍利子时的那个石函。

接着众人又将这青石函打开,只见里面继续盛装着一个汉白玉石函(如下图),上面刻有「明万历……慈圣皇太后……」等等字样,一切都与碑文上所讲的故事对应起来了。

石经山舍利第三重函——汉白玉石函

按佛门惯例,盛放舍利子此等重宝的宝函会有多重,现在已经开了 2 重函,再开下去恐怕舍利子就会现出真身。

为慎重起见,众人不敢在洞内做此事,于是将所有石函带到了云居寺,准备在半夜 12 点时再打开。

为何要等到半夜才开宝函?

原因是在明代相关文献中,有记载——「子时,见舍利光」。

意思是舍利半夜会自行发光,为验证这一说法的真实性,罗炤建议发掘团队在子时即夜里 12 点时再打开宝函。

当时距离法门寺地宫开启尚有 6 年时间,世人对佛舍利的认知大多来源于史书,罗炤有此建议也是理所当然。

当晚 12 点,罗炤与文管所人员一同打开了宝函。

第四重函是一个镀金银函,上面镌刻有精美的花纹,为隋代所制。

接下来众人打开镀金银函,里面装的是第五重函——李太后命人制作的羊脂白玉函。

李太后命人制作的羊脂白玉函

在打开羊脂白玉函后,佛祖舍利真身顿时出现在场所有人的眼前,它并未像史料中所述那样发出莹莹的光芒,而是静静地躺在玉函中。

虽然没发光,但如此重大发现仍是令众人欣喜若狂。

然而还未等大家高兴多久,在场所有人便发现了不对——玉函中只盛放了 2 粒舍利子?

这个情况令现场所有专家都目瞪口呆。

无论是按碑文还是石函上所述,这舍利子都应该是 3 颗,为何现在里面只装了 2 颗呢?

一个千古之谜,就此浮出了水面!

石经山雷音洞佛舍利放大图,此物原本尺寸约为米粒大小

究竟是谁动了舍利子?

'